本站首页 > 正文

雷火竞技2021年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21-06-2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雷火竞技2021年招生简章




雷火竞技简介

雷火竞技现有教师35人,其中博士11人,硕士22人,教授、副教授职称13人,硕士生导师3人,涉外进修访学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菏泽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2人。

开设建筑学、土木工程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3个本科专业,城乡规划和建筑工程技术2个专科专业。成立土木建筑实验教学中心,建成材料力学、土力学、“3S技术”、测量与制图、虚拟仿真、数字模拟等15个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配置大型绘图仪、大型扫描仪、电子扫描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全自动变量浓缩仪、建筑模型激光雕刻机、宽幅绘图仪、建筑房屋构造VR教学系统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可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验、实训、学习和创新平台。

雷火竞技先后组建区域环境灾害与规划和岩石力学与工程2个科研创新团队,拥有菏泽市城乡建设工程实验室、黄河下游人居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黄河下游文化研究中心、新型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所、地下空间围岩稳定与支护研究所、城乡建设与规划研究所、山东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菏泽市旅游产学研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

目前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或教改课题20余项,市、厅级科研课题40余项,荣获省、市各类教学和科研成果奖20项,政府科技工作奖10余项,出版专著3部,承编教材6部,发表核心论文80余篇,其中SCI、CSSCI、EI收录50余篇,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此外,通过成立环境规划和筑梦设计等科技创新小组,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在省级大赛中多次获得一、二和三等奖。

今后学院将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积极并逐步打造以土木工程为学科核心,并与建筑学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融会贯通的一体化人居环境学科群。并紧紧依靠科技服务地方发展,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性、应用型理工科院系而奋斗。

专业介绍



土木工程专业介绍



雷火竞技土木工程专业设立于2013年,2014年开始招生,为雷火竞技新建优势学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力学、图学、结构、施工、Revit基础、专业软件应用、BIM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运用BIM技术进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指导和可行性分析,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



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职称结构合理。在教学团队建设上,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有针对性的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专业带头人,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以及参加国内外进修与培训,聘任行业兼职教师,力争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重基础,同时也凸显个性发展,从入学到毕业,贯穿多个实践环节。本专业现有8个标准化实验室,并将充分利用菏泽地区的发展优势,协调学院优势资源,加速推进实验室发展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先后与山东俊彦信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菏泽市公路规划设计院、菏泽市城建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合作,建成实践教学基地,依托企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训练机会。


建筑学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图学、美学、结构、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也可从事建筑学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建筑学专业的专门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

美术基础、建筑设计初步、中国建筑史、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外国建筑史、建筑手绘表现、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工程测量、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经济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

1)各省市建委、重点建设局、规划局等政府部门。

2)各省市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建筑行业的设计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

3)从事相关单位的设计咨询、技术与管理、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管理部门。

4)从事建筑相关科研和教学部门。

5)也可攻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等方向研究生。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城乡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及环境保护的研究、教学、开发,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

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地图学、测量学、经济地理学、国土空间规划、遥感地学分析、区域地理、计量地理学、国土资源管理、城市地理学、GIS软件与应用、专题地图编制、旅游地理学、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城市大数据分析、城市化与智慧城市、现代城市治理、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能在城乡建设与规划、国土规划、土地管理、自然与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大型企业等部门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亦可报考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


专科专业



城乡规划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掌握城乡规划设计、城乡建设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理论与技能,且具有较强的制图、测绘和规划软件应用的能力,能在规划与建筑设计院(所)、规划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等部门,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设计与城乡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施工管理、测图制图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城市地理学、建筑绘画、建筑学基础、建筑设计、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测量学、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计算机辅助设计、区域规划、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城镇总体规划与设计、城市详细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市政工程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到规划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相关设计部门、建筑公司设计部门、城乡规划部门、规划与建筑设计院(所)、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市政工程公司、装饰工程施工单位等,从事城镇规划或建筑设计的工程技术、房地产开发、制图和测绘等相关工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雷火竞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于2013年设立,2014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筑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点学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力学、工程制图与识图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监理员、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测量员等职业岗位。
经过进几年的发展,本专业在鲁西南地区享有一定知名度,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团队。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双师型教师3人,职称结构合理。专业教师不断培训深造,更新知识。在教学团队建设上,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有针对性的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专业带头人,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以及参加国内外进修与培训,聘任行业兼职教师,力争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重基础,同时也凸显个性发展。重点培养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贯穿多个实践环节。学院实习实训设施先进,硬件配备齐全。本专业现有8个标准化实验室,并将充分利用菏泽地区的发展优势,协调学院优势资源,加速推进实验室发展建设,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更先进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建筑专业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BIM技术下,工作人员可通过计算机完成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的全部工作流程。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特别开设了BIM相关课程,并与山东骏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过深入合作。并且专业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学术讲座。近3年,学生参加全国及山东省各类BIM及相关比赛,共获得团体及个人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


招生计划

undefined

实践教学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

在三江源湿地开展现场监测试验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实习

undefined

测绘实践学习

建筑结构认识实习

undefined

梧桐苑项目实地学习



招生计划

天香府项目施工观摩实习

三下乡社会实践


竞赛获奖


精彩校园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李兆防
Baidu
sogou